腰椎间盘突出,啥时候非开刀不可
腰椎间盘突出,
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。
可以很明确地跟大家说,
只有突出不用开刀!
为什么很多病人都听说:
腰椎间盘突出要开刀呢?
腰椎间盘突出,
对于医生而言,
只是说核磁共振片子上
有椎间盘突出来的表现;
但是尽管椎间盘突出来了,
也可以不对神经根形成压迫,
也就是神经根避开了突出的椎间盘,
从神经根管道顺利出去了。
也许有时候神经根也懂得
“惹不起,只有躲得起”的道理。
但是
重点来了
如果
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了,
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,
比如下肢疼痛、麻木和酸胀,
反复出现这类症状,专业术语里,
叫“腰椎间盘突出症”。
“腰椎间盘突出”,
可以理解为身体老化的现象,
就像长了白头发一样,
虽然不好看、但可以不管;
“腰椎间盘突出症”,
多了这个“症”字,
就是说神经受到了影响,
不管是休息、观察、吃药、
按摩、打封闭针还是手术,
总归要管一管的。
腰椎间盘突出症
最典型的症状,
是沿着腿一条向下的疼痛,
有时也不一定是痛,而是“酸胀感”,
就像被绳子牵住了一样,
上海话里病人经常形容是“吊牢了”,
也可以伴有麻木、下肢“发凉感”。
甚至有部分老年人会觉得
腿部总在“冰窖”里的感觉。
单纯是疼,可以考虑各种保守治疗:
卧床啊、吃药啊、理疗啊、
戴腰围啊、输液脱水啊。
确实有的病人,熬一熬,
掉出来的椎间盘可能换位置了、
萎缩了、碎掉了、甚至少数人
会出现突出椎间盘的自发吸收,
神经不被压迫也就不疼了。
但如果这些招数都用了,
还是止不住痛,
或者频繁地、反反复复地痛,
甚至出现肌肉萎缩、肌力下降,
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,
还是考虑开刀解决问题吧;
拖下去很难好转。
除了熬不住疼可以考虑手术了
走不远也是一个手术标准
有些病人“走不远”,
实际上我们要说的是
一个很专业的症状——“间歇性跛行”。
具体的情况就是,
走路能走,但走了一段路程
(几百米左右,因人而异)
就产生单侧或双侧腿酸痛,
沉重得难受;
但坐坐或者蹲下休息一会儿,
就又“神奇”地好了,可以再走;
然后,走一会儿又出现了
跟之前一样的腿酸痛。
就是这样
“能走-不能走-能走-不能走”的循环,
所以叫“间歇性”跛行。
为什么会有
“间歇性跛行”这种情况出现呢?
主要是在腰椎管狭窄的病理基础上,
直立行走时椎管和神经根
的压力负荷进一步增大,
加剧了脑脊液循环障碍,
造成神经根的静脉瘀血和水肿,
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,
从而导致行走一段路后感到
腰腿疼痛、下肢麻木、无力等症状。
当患者蹲下、坐下或平卧休息后,
神经根的压力负荷降低,
缺血和水肿状态得以改善,
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、消失了。
然而再行走时,
就会再度出现上述症状,
交替出现,就形成了间歇性跛行……
腰椎管狭窄有两种主要原因:
第一种是脊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,
腰椎管发育有所欠缺,
形成了发育性(先天性)腰椎管狭窄。
打个比方就是:
腰椎的神经本来就住在一个小房间里;
另一种是由于老化退变过程中
椎间盘突出、骨质增生
或者是腰椎滑脱等
导致原来宽敞的椎管变得狭窄了,
也叫继发性(后天性)腰椎管狭窄。
打个比方就是:
腰椎的神经本来住的房间挺大,
但是由于没有维护整洁,
里面堆得杂物太多了
或者索性就是房间的梁歪了,
导致这个房间显得变小了!
如果腰椎管狭窄症出现了“间歇性跛行”,
并越来越加剧,严重影响行走,
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了,
那时就应该做手术了。
最后,还要说明一下。
“间歇性跛行”并不是腰椎毛病特有的,
腿上的血管问题,
比如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”,
也可能出现“间歇性跛行”。
如果觉得两条腿温度不一样,
经常疼的那条腿,脚更凉一些,
不要忘了得去“血管外科”看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