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椎间盘突出,啥时候非开刀不可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腰椎间盘突出,

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。

可以很明确地跟大家说,

只有突出不用开刀!

为什么很多病人都听说:

腰椎间盘突出要开刀呢?

腰椎间盘突出,

对于医生而言,

只是说核磁共振片子上

有椎间盘突出来的表现;

但是尽管椎间盘突出来了,

也可以不对神经根形成压迫,

也就是神经根避开了突出的椎间盘,

从神经根管道顺利出去了。

也许有时候神经根也懂得

“惹不起,只有躲得起”的道理。

但是

重点来了

如果

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了,

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,

比如下肢疼痛、麻木和酸胀,

反复出现这类症状,专业术语里,

叫“腰椎间盘突出症”。

“腰椎间盘突出”,

可以理解为身体老化的现象,

就像长了白头发一样,

虽然不好看、但可以不管;

“腰椎间盘突出症”,

多了这个“症”字,

就是说神经受到了影响,

不管是休息、观察、吃药、

按摩、打封闭针还是手术,

总归要管一管的。

腰椎间盘突出症

最典型的症状,

是沿着腿一条向下的疼痛,

有时也不一定是痛,而是“酸胀感”,

就像被绳子牵住了一样,

上海话里病人经常形容是“吊牢了”,

也可以伴有麻木、下肢“发凉感”。

甚至有部分老年人会觉得

腿部总在“冰窖”里的感觉。

单纯是疼,可以考虑各种保守治疗:

卧床啊、吃药啊、理疗啊、

戴腰围啊、输液脱水啊。

确实有的病人,熬一熬,

掉出来的椎间盘可能换位置了、

萎缩了、碎掉了、甚至少数人

会出现突出椎间盘的自发吸收,

神经不被压迫也就不疼了。

但如果这些招数都用了,

还是止不住痛,

或者频繁地、反反复复地痛,

甚至出现肌肉萎缩、肌力下降,

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,

还是考虑开刀解决问题吧;

拖下去很难好转。

除了熬不住疼可以考虑手术了

走不远也是一个手术标准

有些病人“走不远”,

实际上我们要说的是

一个很专业的症状——“间歇性跛行”。

具体的情况就是,

走路能走,但走了一段路程

(几百米左右,因人而异)

就产生单侧或双侧腿酸痛,

沉重得难受;

但坐坐或者蹲下休息一会儿,

就又“神奇”地好了,可以再走;

然后,走一会儿又出现了

跟之前一样的腿酸痛。

就是这样

“能走-不能走-能走-不能走”的循环,

所以叫“间歇性”跛行。

为什么会有

“间歇性跛行”这种情况出现呢?

主要是在腰椎管狭窄的病理基础上,

直立行走时椎管和神经根

的压力负荷进一步增大,

加剧了脑脊液循环障碍,

造成神经根的静脉瘀血和水肿,

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,

从而导致行走一段路后感到

腰腿疼痛、下肢麻木、无力等症状。

当患者蹲下、坐下或平卧休息后,

神经根的压力负荷降低,

缺血和水肿状态得以改善,

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、消失了。

然而再行走时,

就会再度出现上述症状,

交替出现,就形成了间歇性跛行……

腰椎管狭窄有两种主要原因:

第一种是脊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,

腰椎管发育有所欠缺,

形成了发育性(先天性)腰椎管狭窄。

打个比方就是:

腰椎的神经本来就住在一个小房间里;

另一种是由于老化退变过程中

椎间盘突出、骨质增生

或者是腰椎滑脱等

导致原来宽敞的椎管变得狭窄了,

也叫继发性(后天性)腰椎管狭窄。

打个比方就是:

腰椎的神经本来住的房间挺大,

但是由于没有维护整洁,

里面堆得杂物太多了

或者索性就是房间的梁歪了,

导致这个房间显得变小了!

如果腰椎管狭窄症出现了“间歇性跛行”,

并越来越加剧,严重影响行走,

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了,

那时就应该做手术了。

最后,还要说明一下。

“间歇性跛行”并不是腰椎毛病特有的,

腿上的血管问题,

比如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”,

也可能出现“间歇性跛行”。

如果觉得两条腿温度不一样,

经常疼的那条腿,脚更凉一些,

不要忘了得去“血管外科”看一下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ybwqh.com/xgyy/16448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
  • 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