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作性肌无力II

北京医院酒渣鼻 http://m.39.net/news/a_8598835.html

不知为什么,近期的“瓜”似乎特别多!当然,大部分是娱乐圈的,什么郑X、吴XX、霍X、张XX、钱X、赵XX……,总之,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(其实基本都不认识),有点让人应接不暇!不过,像我等只知看医学文献的书呆子人物,基本搞不懂事情的前因后果,只能呵呵一乐作罢,反正看热闹不怕事大。另外,最近还学了一个新词,叫什么“娘炮文化”,上网查了查才弄懂了大概意思……

娱乐圈不管怎么娱乐基本都不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。但对于学术圈,特别是医疗界,跟老百姓的健康和当前的抗疫息息相关,这可来不得半点娱乐。因此,对于复旦张大咖的评价务必客观真实,千万不要让方XX之流钻了空子……

上期的《发作性肌无力(I)》中,重点介绍了低钾血症的相关问题。但神经内科的疾病显然没那么简单,当患者反复发生肌无力,但经过内科筛查,并无甲状腺功能亢进,也无原发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、库欣综合征、肾小管酸中毒等原因,更无腹泻、呕吐和利尿等,甚至多次化验也没有低血钾,有时候再仔细询问,家族中竟然有类似发病者,这时候便应该考虑原发性周期性麻痹了。

原发性周期性麻痹(Primaryperiodicparalyses,PPs)是一组以发作性四肢迟缓性瘫痪为主要表现的骨骼肌离子通道病,因编码骨骼肌的钙、钠、钾离子通道的基因发生突变而致病,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。主要类型包括:低钾型周期性麻痹(hypokalemicperiodicparalysis,HypoPP)、高钾型周期性麻痹(hyperkalemicperiodicparalysis,HyperPP)和Andersen-Tawil综合征(Andersen-Tawilsyndrome,ATS);至于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,可否单独划分为一类尚存在争议。

原发性周期性麻痹属于骨骼肌离子通道病。其实骨骼肌离子通道病包括一大组异质性的遗传性疾病,通常儿童期起病,但可晚发。该组疾病涉及到骨骼肌细胞膜的钙通道、钠通道、钾通道和氯通道,由于通道基因突变,导致肌细胞膜的兴奋性发生改变,若兴奋过度(membraneover-excitability),则发生肌肉强直或僵硬,以非萎缩性肌强直为代表,若兴奋不足(sarcolemmainexcitability),则出现发作性肌无力,以周期性麻痹为代表。

以钠通道病为例。电压门控性钠通道Nav1.4是形成肌膜动作电位(actionpotential,AP)上升支的主要离子通道,Nav1.4开放,大量钠离子快速内流,肌膜去极化产生AP上升支,随后钠通道经历快失活和慢失活过程而关闭,AP上升支终止并开始下降,钾通道开放,钾离子外流形成AP下降支,肌膜复极化,膜电位回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后,Nav1.4重新恢复兴奋性和可激活状态。

Nav1.4的α亚基由SCN4A基因编码,SCN4A突变所致的肌病跨度很大,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,既可以表现为肌强直,也可以表现为周期性麻痹。见下图。

对于发作性肌无力患者,来门诊就诊时大多一切正常,既无肌无力表现,也无低钾血症,更无典型的心电图特征,肌电图也未见异常,此时我们能做的最有价值的检查也许就是长程运动诱发试验,即McManis试验,该试验通过刺激腕部尺神经,记录小指展肌的CMAP波幅,运动后CMAP波幅较运动前降低超过33%(协和标准)被认为异常(医院研究发现,CMAP波幅降低36.3%时,对周期性麻痹的诊断有最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),目前该试验已成为发作间期确证周期性麻痹的重要电生理方法。

长程运动诱发试验的特异性还是很高的,其异常主要见于原发性周期性麻痹,无论低钾、高钾还是正常血钾,当然也可见于甲亢性周期性麻痹。医院研究,其他神经肌肉病如MG、炎性肌病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和周围神经病是绝不会出现异常的。

如果发作间期的长程运动诱发试验异常,那下一步建议行基因检测。对于周期性麻痹,涉及的基因主要有三个:CACNA1S、SCN4A、KCNJ2,如果有针对性强的Panel,当然最省钱,但为了避免漏诊、误诊和鉴别诊断的需要,建议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。

前面提到,原发性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型周期性瘫痪(HypoPP)、高钾型周期性瘫痪(HyperPP)和Andersen-Tawil综合征(ATS)。

HypoPP的患病率为1/10万,主要由钙通道基因CACNA1S(1型HypoPP,占60%,编码骨骼肌电压门控性钙通道CaV1.1的α1亚单位)和钠通道基因SCN4A(2型HypoPP,占20%,编码电压门控性钠通道NaV1.4的α亚单位)突变所致。1型和2型HypoPP临床表现相同,首发年龄多在5-35岁,高峰年龄在15-35岁,之后随着年龄增加发作逐渐减少。肌无力可每天发作,也可每周或每月发作,甚至一生只发作一次,典型者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。HypoPP多因进食高糖,饮酒或剧烈运动后休息诱发,当然也可以无诱因发作。部分患者可发生肌病,出现下肢近端为著的持续性肌无力(只见于1型)。HypoPP的诊断标准如下:

HyperPP的患病率为1/20万,由位于17q23的SCN4A基因突变所致,表现为发作性四肢无力,血钾升高,但一些患者也可能发作时血钾正常。首次发病在20岁以前,大约50%患者10岁以前发病,肌无力发作常因服用富钾食物、运动后休息、寒冷、精神紧张、妊娠等而诱发,且常发生于早晨,持续最多2小时。发作时,约一半的患者会因肌强直或副肌强直而出现肌肉僵硬,从而不能进行随意运动。80%的HyperPP患者40岁后可出现持续性肌无力,1/3的患者发展为慢性进行性肌病。HyperPP的诊断标准如下:

ATS的患病率为1/万,是由编码内向整流性钾通道Kir2.1的KCNJ2基因突变所致。该钾通道的作用是稳定骨骼肌和心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。与HypoPP和HyperPP不同的是,Kir2.1钾通道不仅表达于骨骼肌,还表达于心脏和骨骼等,因此KCNJ2突变所致的ATS可影响多种组织,出现各种不同表型的周期性瘫痪、心律失常、特殊面容和骨骼畸形等。

ATS的特征性表现为周期性瘫痪、心脏异常(室性心律失常、长QT间期、突出的U波)和骨骼异常(低耳位,宽眼距,小下颌,第五指斜指,并指/趾,身材矮小,脊柱侧凸,宽前额)三联征,国外的研究是约58–78%的患者出现。

典型患者通常在10岁左右或20岁前出现心脏症状(心悸或晕厥),或肌无力表现,肌无力可在长时间休息后自发,也可在运动后休息诱发,持续性肌无力常见,肌无力发作时血钾水平可高,可低,也可正常。ATS的诊断标准如下:

发作性肌无力患者,在疾病后期会出现近端肌病,肌电图见运动单位电位窄小多相的肌源性改变。特别在基因检测阴性的时候,医院会给予肌肉活检。对于周期性麻痹而言,肌肉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,多为慢性肌病样改变,典型者可见空泡样变(1型HypoPP)或管聚集(2型HypoPP和HyperPP)。当然,无创的肌肉MRI检查可发现患者的骨骼肌有水肿、脂肪变性、肌萎缩等异常改变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在HypoPP中,有一种特殊情况称为甲状腺毒性HypoPP,研究发现有几个基因突变与此相关,如KCNJ18基因(编码内向整流性钾通道Kir2.6)和KCNE3(电压门控钾通道Kv3.4)基因。另外,近年发现KCNJ5基因突变与ATS有关,但具体关系尚需要分离的队列研究进一步证实。

下面谈谈原发性周期性麻痹(PPs)的治疗。PPs的治疗包括急性发作期治疗和发作间期的预防性治疗。

当肌无力首次急性发作时,此时血钾分型不明,当然不宜盲目补钾,可嘱患者轻度活动肢体以促进肌力恢复,另外急查血生化、血气、心电图、尿常规等,同时观察和评估患者的呼吸和吞咽情况,保证生命体征的平稳。作为神经科大夫,规范的神经科查体是必须的,这样有助于排除吉兰-巴雷综合征,脊髓病变等。

如果生化回报为低钾,急性期处理还是比较简单,补钾就是了,具体参见上期内容,通过口服或静脉补钾,必要时补镁。但需注意的是,HypoPP发作期的低血钾,并非因为体内缺钾,而是钾离子由细胞外液转移至细胞内,过快过多的补钾加之病情恢复时钾由细胞内转移回到细胞外,有发生高血钾和室性心律失常、心脏停搏的风险。因此口服补钾是最安全有效的补钾方式,静脉补钾时(注意不用糖和盐溶液),需要行心电监护和血钾监测,一旦血钾恢复正常即应停止补钾。

HyperPP患者肌无力发作时,可进行轻度运动、进食高糖饮食、吸入β受体激动剂-舒喘灵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,可阻止或减轻发作。舒喘灵,通过激活Na+/K+-ATP酶,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而降低血钾,终止发作。

对于ATS患者,因为血钾可高可低可正常,故可参照HypoPP或HyperPP的措施处理,并注意加强心电和血钾监测,舒喘灵可能恶化室性心律失常,应避免使用。

发作间期的预防,包括两方面,避免诱发因素和适宜的药物治疗,目的在于降低发作频率。

HypoPP患者应避免进食高糖高盐饮食,避免饮酒和压力过大。药物方面,每天可服用一定剂量的钾盐缓释片,或与保钾利尿剂合用,对预防HypoPP的发作有用。保钾利尿药物包括氨苯蝶啶50-mg/日,安体舒通25-mg/日,依普利酮50-mg/日。安体舒通因有雄激素样副作用,耐受性较差,依普利酮可替代之。

碳酸酐酶抑制剂(特别是乙酰唑胺和双氯苯磺胺)试验性治疗HypoPP和HyperPP已有50年的历史。有资料证明,双氯苯磺胺治疗HypoPP可以减少发作频率,减轻发作严重程度,延长发作间期,起始剂量50mgbid,每周根据疗效或副作用加量或减量,最大日剂量mg。另外,乙酰唑胺–0mg/d也是有效的(约50%)。但也有研究表明,碳酸酐酶抑制剂只对1型HypoPP(CACNA1S突变)有效,对2型HypoPP(SCN4A突变)无效,且对某些突变位点有可能加重(RG或RS)。也有些患者乙酰唑胺治疗加重,换用双氯苯磺胺却有效,看来还得“辨证论治”。

HyperPP患者宜少量多次进食碳水化合物,避免富钾饮食,避免服用保钾利尿剂。双氯苯磺胺可以减少发作频率,减轻发作严重程度。乙酰唑胺–0mg/d可能也有效。另外,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用于HyperPP间歇期治疗,每日25mg至75mg。

Andersen-Tawil综合征应每年定期复查12导联心电图和24小时HOLTER以发现心律失常。间歇期治疗重点是预防室性心律失常。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,1c类抗心律失常药氟卡尼可明显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,且无晕厥和心脏骤停发生。其他可能有效的药物包括β受体抑制剂、钙通道阻滞剂,或胺碘酮。

需注意的是,其他抗心律失常药,如利多卡因、美西律、奎尼丁、心律平有可能加重神经肌肉症状,故应避免。ATS患者手术麻醉时,应小心恶心高热的发生。能够延长QT间期的药物也应尽可能避免。吸入性舒喘灵,虽可用于治疗HyperPP,但有加重心律失常的潜在风险,故避免之。噻嗪类利尿剂也应避免,因为其可诱发低血钾,延长QT间期。

最后一个问题是: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(Normokalemicperiodicparalysis,normoKPP)到底是个啥东东?

早在年,Poskanzer(AmJMed;31:–)报道了一个大家系,45人中有21人发生周期性麻痹,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,10岁前发病,发作间期1-3个月,持续时间2天-3周,发作时血钾正常,诱发因素包括:剧烈运动后休息,长时间不活动,如早上睡得很晚,或在一个地方坐或站几个小时。饮酒、寒冷和潮湿以及精神压力也容易使人发作。给予氯化钾会引起发作或增加瘫痪程度。氯化钠对治疗麻痹发作有效,氢化可的松和乙酰唑胺的联合治疗对预防麻痹发作有效。由于该病很多方面与经典的周期性麻痹不同,因而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独立的疾病,即Athirdtypeofperiodicparalysis,withnormokalemiaandfavourableresponsetosodiumchloride.

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遗传学的发展,2年Chinnery等(AnnalsofNeurology52(2):-)提出质疑,认为normoKPP并不是独立的疾病实体(Normokalemicperiodicparalysisrevisited:Doesitexist?),其实际上是SCN4A突变所致的hyperKPP的一个变种。年,Song等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该观点。他们筛查了例原发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的基因(SCN4A,CACNA1S和KCNJ2)突变情况,结果发现这些病人要么是hyperKPP,要么是hypoKPP,没有一粒是normoKPP,其中有4例曾经报道为normoKPP,结果是SCN4A突变(ArgGly和ArgGln)所致的的hyperKPP。

SCN4A编码电压门控钠通道(Nav1.4)的α亚基,该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q23–25,包含24个外显子,个氨基酸残基。Nav1.4通道是由4个同源结构域I~Ⅳ围绕成一个离子通道孔,每一结构域包含6个跨膜α螺旋结构S1~S6,其中S4片段是由反复重复的一个正电荷残基精氨酸和两个疏水氨基酸组成,使通道具备电压感受器的作用。文献报道SCN4A的MV、RQ、VI、RG/W/H/Q和TM突变均可引起NormoKPP,这些所谓的NormoKPP可能都属于hyperKPP的变种。

蚌埠医学院第一附院Sang等报道了一个7代共29个NormoKPP成员的大家系,基因检测为SCN4A(p.TM)突变。有趣的是,同样是p.TM位点突变,也见于hyperKPP以及先天性肌强直和副肌强直。另外,NormoKPP患者可能在发作前经历短暂的血清高钾。

NormoKPP与典型的hyperKPP可能还是有所差别。如卢祖能团队报道的一个家系,由SCN4A的p.RQ突变所致,发作性肌无力主要表现在下肢近端,一年发作2-3次,每次持续1-2周才逐渐恢复,肌肉核磁显示大腿后侧肌群和小腿内侧肌肉信号异常,肌肉病理则发现靶形纤维。

对于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,急性发作期盐水治疗是第一选择,但盐水的用量通常比较大,每天超过ml,患者2-3天后可逐渐恢复。但也有对盐水无反应者,此时可给与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。间歇期预防性治疗可应用利尿剂,乙酰唑胺可作为经验性治疗。

王新高

喜欢就赏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ybwqh.com/bzcs/15454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
  • 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