脊柱健康364交感神经受损的病理改

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侧角。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是有髓鞘纤维,它随同本节脊神经前根通过椎间孔,最后到达内脏神经节。其节后纤维按三个途径分布:①随脊神经分布;②缠在血管上随血管走行分布;③直接分布到内脏。交感神经的功能是与副交感神经相拮抗,互相配合以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。

脊柱的微小移位、椎间盘突出、韧带钙化或骨刺形成等都能损害交感神经,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,从而在临床上使很多器官、内脏出现症状。颈上交感神经节位于C1~3横突前方,当上位颈椎错位后,横突亦随之偏移,可牵扯、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,结果引起眼部或其他器官出现症状。三叉神经脊髓束在颈髓中亦可因环枕关节错位而受到刺激,从而引起眼周神经痛或前额痛。

1、交感干受刺激

交感干:往往为其中的某一部分神经细胞或/与神经纤维受刺激,此部分神经分布的脏器、器管或部位受累。临床表现因人而异、差别很大。以同样是T2、3、4错位为例:病变有表现在支气管,有表现在肺,有表现在胸膜,有表现在心脏,有表现在食道,有表现在乳腺,有表现在胸壁,有表现在上肢,亦有同时表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者。为何有如此之多的不同?这与神经细胞、神经纤维在交感干内的立体构形(位置)及受刺激的方向有关。此种情况,亦出现在其它混合神经(脊神经根、神经干,等)。

交感干受刺激为导致胸腹内脏疾患最基本、最核心的启动病因。

交感干位于胸腹膜后、脊柱前面的左右两侧,其内主由交感神经细胞及交感神经纤维组成,其中枢神经纤维来自脊髓灰质的侧角细胞(T1~4侧角细胞还另发出纤维向上组成颈上、中、下交感神经节),被纤维结缔组织固定在骨膜上,脊椎错位后,会对交感干产生牵拉(对神经而言,这种“牵拉”实为一“撕裂”,因为将伤及该处的神经与固定的纤维结缔组织及胸腹膜):胸椎段紧贴在肋骨小头前面;腰椎段紧贴在椎体侧缘。胸椎错位,会不同程度地带动肋骨颈,绕肋椎—肋横突、二关节所形成的斜轴作“内旋”运动(程度严重时,可导致肋弓上抬而致胸廓隆凸)。组成肋椎关节的肋骨小头,因其“内旋”,对贴附其上的交感干产生一新的刺激(撕裂)作用,从而使胸椎错位对交感干的刺激,产生增强与放大效应,导致交感干对胸椎错位的刺激最为敏感,并由此成为大量胸腹内脏疾患最常见、最大的元凶!

人类的脊柱其所附属的神经血管,对脊椎错位的这种刺激极为敏感,哪怕是1mm左右的错位,就足以刺激交感干,而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、乃至相关疾病产生。按其受刺激的强度可分为“激惹”与“压迫”,前者导致交感干里的交感神经兴奋增强、交感递质升高;后者导致交感干里的交感神经兴奋减弱、交感递质降低。两者皆将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打破,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障碍,并由此成为诸多内脏疾病的导火索与始发动因。

在急性期,交感递质陡然下降,副交感递质陡然上升,大量过剩的副交感神经递质则导致相关脏器的一系列急性症状出现。

当然,其它部分的交感神经,如颈部的上、中、下交感神经节,颅底的交感神经丛,全身混合神经中的交感神经纤维皆可受到刺激,出现与交感干受刺激一样的临床效应。

刺激强度轻微(即所谓“激惹”),神经敏感度增强,相关递质增高;刺激强度较重(即所谓“压迫”),神经敏感度减弱,相关递质降低。

激惹与压迫,狭义的概念,只理解为神经直接接受机械刺激。但广义的概念还包括间接的交感—血管、交感—内脏效应。

交感—血管效应:受激惹,则分布的动脉血管扩张,严重扩张可导致出血;受压迫,则分布的动脉血管收缩而缺血,严重收缩可致血栓及梗塞。向顶叶、额叶供血的颈内动脉分布的颅底交感神经丛,向脊前后动脉分布的椎窦神经与脊膜返支中的交感纤维受刺激,前者致大脑顶叶、额叶受累,后者致脊髓受累。全身混合神经中的交感纤维受刺激,一样出现受激惹与受压迫的临床效应。

交感—内脏效应:受激惹与受压迫,则出现副交感神经兴奋降低与升高的相关内脏病症。

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,将“供血障碍”作为一“刺激物”,临床上一样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(尤其是中枢神经)。

2、交感神经的营养障碍

交感神经主司全身各部的营养,受激惹则其所分布的部位营养增强、代谢旺盛致增生加强,如再加上“传递”的“特殊的”无菌性炎症之刺激,及这种炎症导致受累组织产生“免疫耐受”而逃过了免疫系统的“监控”,可导致某些增生性疾病,如良性肿瘤,常见子宫肌瘤,卵巢囊肿、乳腺小叶增生、息肉、骨质增生、甲亢、柯兴氏综合征,等;受压迫则营养下降、代谢减弱而萎变,如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中的肌萎缩,除了因“废用性”肌萎缩外,主要就是因交感—营养障碍所致。当走入极端,这种交感兴奋因交感神经严重受压而递质趋于零时,这种萎变表现得极为迅速而彻底,可让受累骨组织短期内吸收与消散——“鬼怪骨”。这种“萎变”还可波及相应的内脏,如心肺、胃肠等。

3、慢性脊柱损害的交感神经病理改变

慢性期的“脊柱损害障碍”,其基本的交感神经病理改变又是什么?钟景福等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及研究,认为其主要的改变有如下两方面:

其一,为解决“脊柱损害障碍”造成的植物神经失衡,在机体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作用下,使因受副交感递质相对过高、而导致所分布的脏器受损之副交感递质下降、并与业已下降的交感兴奋形成一新的平衡(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减退),但这一“新平衡”则低于正常水平。如此一来,该脏器的张力下降、其固有的功能下降。胃则下垂,消化吸收功能下降;胆囊因胆汁分泌过盛加之排泄不畅,则积液,胆汁淤积、浓缩而致胆盐析出、肝胆结石形成(常为“多颗细小”);肝、脾、肠道皆可下垂,吸收、消化及排泄功能下降;膀胱功能下降而致尿失禁或尿潴留;心、肺功能下降;等。时间再长一些,局部的功能下降还可波及其他脏器及全身,亦可通过神经—内分泌—免疫调节网络,而致某些内分泌功能下降(以下丘脑—肾上腺、甲状腺、睾丸或卵巢轴常见),加之被长期误诊误治,大都被当成“炎症”而长期使用抗菌素及清热解毒的凉寒之中药(其副作用是“耗阳伤气”),致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或紊乱,病情愈来愈杂、愈来愈重,真是“一着走错,全盘皆输”。“新平衡”逐渐形成所需时间,因人而异、差别很大,少则2、3年,多则7、8年,或更长,似与脊椎错位的程度呈正相关。

其二,“脊柱损害障碍”首要的最主要的神经病理改变是交感兴奋(递质)下降,则对其所分布的脏器的营养作用亦大幅度下降,该脏器组织中的新陈代谢减弱、分泌障碍或紊乱(最常见的表现就是“胃酸过多”——副交感递质过剩、分泌过旺所致,导致此症的真正病因至今才终于找到了!!),加之无菌性炎症沿受累神经“传递”,使组织细胞内、微环境改变,进一步发展成组织细胞“自发性”的炎变、溃变、萎变、出血甚或坏死;“传递”的无菌性炎症,不但造成受累组织产生以上病理改变,而且使受累组织出现“免疫耐受”,免疫系统的监控失灵,则很容易诱发潜在的癌基因高表达及有可能导致正常基因异化(突变、丢失、易位、重组等)。这就由相对的功能性改变,发展和演变成了典型的器质性病变。这也就是胃炎、胃溃疡、胃出血、乃至胃癌最根本的真正病因。其它如自身消化性溃疡、幽门螺旋菌感染等,皆为继发因素。当然,引起胃病的原因还很多,如常见的饮食不洁(或不节)及饮酒过多等,以上原因引起的胃病,只要对症处理加适当休息(住院),靠患者的自我修复能力、短期内即可痊愈,能演变成慢性者极其罕见。换句话说,如果没有相关的胸椎错位,慢性胃病基本不存在;同理,与胸椎错位密切相关的胃癌、食道癌、乳腺癌、胰腺癌及相当部分的肺癌与肝癌,乃至颈椎错位导致的部分鼻咽癌等,也基本不存在了。有的又靠机体的适应力或习惯性来解决,如有的人长期大量饮酒或长期不吃早饭,但并无胃病发生。以上主要以发病率最高的慢性胃病为例进行了揭示与论述,其他受累的脏器、器官病变情况与此类似。

4、根性内脏痛

相关的脊椎错位,通过刺激交感干导致相关内脏疾患的同时,由于椎间盘解剖位置的改变及其产生的无菌性炎症,二者导致脊神经在根部受刺激,使其神经末稍(末稍感受器)分布的区域产生疼痛,这种根性痛的区域又恰为某“脊柱障碍”性内脏疾患在体表的投影,而产生叠加效应并使人混淆,如胃病出现剑下或上腹痛,心脏疾患出现心前区(左前胸)痛,胆囊炎出现右季肋痛,等。这些“内脏痛”并非由内脏疾患直接引起,而是相应的脊神经在根部受刺激所致,故特称为“根性内脏痛”。这种“内脏痛”消失得最快,几乎开始消失于相关脊椎复位的“即刻”。就此,《症状学》就诸多“内脏痛”应作从根本上的、大量的修改。脊神经内的运动神经受刺激,其分布的肌肉收缩或痉挛性收缩,在胸部,因胸肌收缩出现闷压紧束感,严重时如石板压在前胸;在腹壁,因腹肌收缩可出现痛性“包块”或腹肌板硬,压痛,有时还出现反跳痛,酷似通常的“腹膜刺激症”或典型的“急腹症”。

副交感神经主司内脏的特殊感觉,如胃肠的饱胀感、饥饿感,膀胱的尿胀感、直肠的便意感,等。由于副交感递质过剩,“自发性”地产生饱胀感(绝大部分,最常见莫过于慢性胃病的上腹胀痛)、易饥感(少部分,在胃病中约占15%左右)、尿胀感敏感性提高、大便便意增强(频频便意)等,出现这些病理的感觉(症状),与相应的内脏有无病变或病变的性质、程度无关,纯属神经性的。

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,当相关的脊椎完全复位后,根性内脏痛很快消失,其炎变、溃变等器质性病变亦随之自动消失,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受刺激的神经而言,仅为功能性改变,基本无器质性损害,故当激压一经完全解除,神经功能“即刻”开始恢复正常之故。也为“手到病除”的神奇疗效找到了依据,并由此得以解释。

以上揭示的是一般规律,钟景福等人进一步实践与研究时发现,有个别案例(约万分之几),当相关的脊椎复位后,相关的临床症状消失不理想。此多发生在病程太长(一般都在30年以上),出现此种情况,主要考虑为神经(主为脊神经根、次为交感干,)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所致。

5、无痛性内脏损害

无痛性内脏损害,主指无“根性内脏痛”的“脊柱障碍”性内脏损害。如无上腹痛的胃溃疡出血,无心前区痛的心脏疾患,无胸部闷压痛的哮喘性支气管炎等。此等情况的发病机理为脊椎错位程度较轻,只刺激了交感干而致相关的的内脏疾患,相关的椎间盘解剖位置之改变不存在或很微小,对脊神经根部的刺激不存在或很微弱,故某内脏病变在其体表投影处无疼痛或疼痛不明显。此种情况在“脊柱障碍”性疾患中发病率不高。大概在10%左右,但可进一步拓宽本研究的范围。

(文本选自百川脊柱健康学系列丛书之《脊柱疾病病因病机学》节段,作者:黄开斌)

百川健康文化中心:

-

网址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独家奢华韩妆后高调入驻日上免税店
实用急性酒精中毒的护理措施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ybwqh.com/yytx/1685.html


当前时间: